「你」、「我」、「他」,是我們在日常談話中慣用的代詞,雖然我們時常會用到這些名相,但其實我們並沒有留意這些用語,在我們心底下有甚麼意義,對我們有甚麼影響,同時為甚麼我們會用這些代詞呢?在談及執著「你」或「他」這個名相時,因為可以用第三者的角度來闡釋問題,大家容易明白到矛盾或煩惱的產生,是因為名相或標籤的背後,有著實執性和不變的觀念存在,但在渉及「我」這個觀念時,因為關係到自身的問題,大家在理解上就會變得比較困難了。
「我」這一個代詞,是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,我們不一定會說出口,但這一個標籤,在思念上則時刻陪伴著我們,不過我們並不覺察到。有了「我」之意念,那就連帶有「我的」之概念,又接著就有執著意念,這一連串的作用就是我執,是萬般苦惱的來源。當我們每天睡醒時,就會不自覺地想著「我」今天要做甚麼;當我們開心時,會覺得自己很快樂;在我們傷心的時候,則會感覺到自己在心痛,甚至在做惡夢時,我們都會感覺到是自己受到驚嚇;這一個習慣,可以說是與生俱來的,這就是佛教所說的俱生我執。由於每一個人都有這一種慣性,所以我們從沒有去懷疑這是一個惡習,由此而引申煩惱。當我們有一天對著鏡子,發覺自己臉上多了皺紋,心中自然會感到不快,我們在知識上知道人是會衰老的,但因為時刻代表著我們的「我」的念頭,有著不變的原素,令我們在心理上沒有準備,當面對現實時,就會引起煩惱了。我們是不自覺地接受這個「我」是我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,我們不會覺察到這只不過是一個念頭,一個代詞而已!
當我們用「我」這個名相時,與用「你」或「他」這兩個名詞一樣,都是為了方便溝通,只不過「我」這一個標籤,除了可以代表自己與別人溝通外,還有自我溝通的功用吧了!我們從不會懷疑「我」代表甚麼,不會去考究「我」這一個字背後的意義,其實我們用「我」這一個標籤,與用「你」或「他」這些名相一樣,用慣了而忽略了背後的意義,覺察不到那無常的道理,於是在溝通上與現實產生矛盾,從而引發煩惱。由於「我」這一個念頭,多了自我溝通的功能,錯誤的認知,就變成了引起自我煩惱的元兇了。若瞭解到錯誤地認知「你」或「他」能引來問題,是不難理解到我執所帶來的煩惱的。
執著「你」、「我」、「他」這些名相,是眾生苦惱的根源,《金剛經》說:「佛告須菩提:『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!所有一切眾生之類:若卵生、若胎生、若濕生、若化生;若有色、若無色;若有想、若無想、若非有想非無想,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。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,實無眾生得滅度者。何以故?須菩提!若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即非菩薩。』」,就是教導我們要度盡無量無數眾生,藉此一一去消除我們心中的無數虛妄想像,並從中醒悟原來一無所有,而得到安適自在。
明白「我」只是一個名相,瞭解我執是引起眾生無明苦惱的來源,是幫助我們在思念上和決策上減少煩惱的第一步;要徹底解除苦惱,就是把無我這個認知深化,時常深刻觀察我們的身心世界,發現它是變化不已,所以是無常的;因為一切現象變化無常,所以沒有一個真實的我,也就是無我;再進一步觀察,既然無我,所以是空,而能體證到這個空的就是觀照般若。修行就是藉禪修將空轉化為力量,念茲在茲,止觀雙運,《心經》說:「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」,就是這個道理;認識自我,覺知無我,放下我執,活出真我,就是佛教修行的心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