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死教育

聽到了一個不幸的消息,一位同儕因病去世了,數天前才與他聊天,估不到現在已是陰陽相隔。聽說他是在旅途中因急病而逝世的,過程只是十數分鐘,也找不到病因,病發 時他的 太太在他身旁,感到十分悲傷,遇到這樣突發的事情,連我這個普通朋友也不能接受,何況是他的家人。最為他擔心的就是不知道他在生前有沒有為這些突發事情作準備,如購買保險等,否則現在已留下了一大堆的問題,再加上經濟負擔,對於家人來說就是百上加斤了。

年輕時因病或意外而逝世,這些突變,對於一般人來說是不會有心理準備的,但其實每次只有我 和 太太外遊時,我都會為我的兒女們有所預備,因為我明白到人生無常,不應忌諱談及死亡,人有生必有死,對死亡有足夠的認識,在生前有週詳的準備,才是積極與聰明的做法。

在醫院院內,產房是迎接新生命的地方,時常會聽到歡笑的音,親朋好友亦樂意到產科病房探望產婦和觀看新生嬰兒,但反觀院裏的其他病房,則愁雲慘霧,探病的人寥寥可數,原因是因為有很多人都害怕到院探望病人。到醫院探病的人,最忌諱遇到有病者過世或經過殮房等地方,同時很多人都不願意看到病患者接受治療的情況,因為有些情境會令人有不安的感覺。在醫院裏,隨處可見到包紮著傷患處的病人,病者身體吊鹽水或插各種喉管,還有患病者形容憔粹,甚至發出痛苦的呻吟聲,這些情況都足以令人情緒低落,難怪有人會逃避現實,避免看見這些境況了。

人人都會生病,每個人都會死亡,逃避並不是辦法,積極面對才是聰明的做法。一般人會對患病或死亡等事情有所忌諱,這多少與社會文化或人民風俗有關,政府會投放大量資源在產前護理方面,而有關善終服務等的資源分配,則相形見絀。「死亡教育」,在人類社會數千年的歷史文化中,都被忽視。人類對知識的探求,只重於「生」而輕視「死亡」,對於「死亡」的認識極之膚淺,而忌諱談及死亡,更為死亡加上了一層神祕的面紗。既然死亡是每一個人都面對的問題,我們就應善用社會資源,積極推動「死亡教育」,令人人有所得益。

「生死教育」就是討論有關於生存、臨終、死亡、喪親及悲傷等。這些會發生在每個人身上的問題,很少在傳統教育裏涉及,而社會上對於生死教育亦缺乏廣泛的討論,所以當我們面對問題時,就會變得束手無策了。

相信人人都會認同,有充足的準備,對踏進人生另一個階段是有幫助的。人類有數千年的歷史文化,但文化的主流,卻忽略了「生死教育」的課題。歷史的發展,是讓這些問題由傳統信仰或宗教去解決,這更加深了對問題的忌諱和神秘性,而當一般人對於傳統信仰有所動搖時,問題就變得更為嚴重了。其實有關臨終及死亡等問題的處理,不一定要涉及宗教層面,也並不需要有共同的信仰,只要相信每個人都應該有生与死的尊嚴,抱著人與人之間應要互相關懷的信念,像處理人生中的其他難題一樣,時常會面對不知的未來,自然就可以把問題處理妥當。最近西方社會推行的「善寧運動」,就是因應這種需求而產生的。

在現今的年代,科學雖然進步,但我們的教育則仍然否定死亡,認為死亡是毀滅和失掉一切。由於在成長中缺乏培育對死亡正確的認識,一般人對待死亡的態度,就是把死亡當做避之唯恐不及的事,或者把死亡當成是自個兒會解決的事情,他們會說:「死沒有什麼大不了,死最自然不過了,我不會有什麼問題的。」這些看法雖然很美,但在臨終的一刻,就不太妙了。對死亡錯誤的認識,會引至悲劇的發生。如有些人自殺是因為覺得死了就一了百了,有人會把死亡當做一種榮耀,有些人相信死亡是美麗的事情,又有人會認為自焚可以得到永生。這種種錯誤的觀念,不但慮已,甚至可以有感染性,引至集體自殺,成為社會上的一鼓歪風。

目前科學的發展,對死亡的認識不深,更遑論談及有關死後的生命及來生。人若對於來生缺乏認識或否定來世,自然就只顧現在,而做出種種損人利己的行為了。由於大多數人都相信只有現世,喪失了遠見,於是肆無忌憚地為了眼前的利益而掠奪地球,造出種種破壞大自然的行徑,生活自私得足以毀滅未來。

佛教的智慧,就是生死的智慧,來自釋迦佛陀的內証境界。佛陀的尊稱,就是已經可以了斷生死的人。只要依據佛陀的教導,我們就可以全心全意、心平氣和地把握每一秒,自度度他,為準備死亡和改變未來而努力了。

Facebook Comments